主角:殷墟,甲骨文,青铜 作者: 余文国
状态:完结 时间:2025-05-17 01:09:52
生产作坊广布于大邑商中,有铸铜、玉石器加工、制骨和制陶作坊等,铸铜、制玉技术高超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说,盘庚迁殷之后,商王朝“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”。
《诗经·商颂·殷武》形容当时殷都的宏伟气派:“商邑翼翼,四方之极。
”整饬大气的殷商王都,是四方的表率,是天下的中心。以大邑商为中心,
我们可以了解当时“中国”的范围。大邑商与周边方国,
甚至更远地区都有较为频繁的交通往来。从殷商出土文物来看,
疆的和田玉、辽宁的岫岩玉及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的海贝、海龟和鲸鱼骨都输入到了大邑商,
西方的马车技术也在晚商引进中原,大邑商的铜器流通到广西,
牙璋流通到福建、广东、香港甚至越南红河地区。
殷墟考古发掘充分证明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交往交流,
殷墟文明不断向外扩散与传播、向内吸收与融合,中华文明因此得以生生不息。
“大邑商”地域之广,生产力水平之强,文明、自信程度之高,确实令人惊叹。
百姓生活之安定、物品流通之丰富、文化交融之密切也让人叹为观止。
从殷墟考古读懂中国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与基石。
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根深叶茂的大树,那么在中华文明探源进程中,殷墟就是主干,
由此延伸、扩展、追溯,逐步梳理出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,提供梳理文明进程的中国方案。
中华文明探源离不开殷墟,能够还原更加全面、真实、鲜活的商代文明,
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梳理意义重大。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,
很多西方学者把文字作为判定文明的重要指标,殷墟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铁证。
甲骨文既是早期成熟汉字体系的代表,也是殷墟作为商代都城的实证。更为重要的是,
与其他文明的文字不同,以甲骨文为基础的汉字至今仍为14亿中华儿女使用,是活的文字,
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载体,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基因与纽带。
袁行霈在《中华文明史》中总结道:...
小说《哪本小说的主角有殷墟甲骨文青铜?》 试读结束。